Post By:2025/7/14 9:18:03
即墨:以项目建设夯实海洋发展之基
海风裹挟着咸涩的气息掠过鳌山湾畔,即墨区正以海洋经济为笔,在蔚蓝版图上勾勒出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。
作为青岛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的重要承载区,即墨区锚定“4+3+2”(即海洋装备、海洋新能源、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、海洋新材料4个新兴产业,海洋渔业、海洋旅游、海洋交通运输3个传统产业,深海开发、海洋信息2个未来产业)现代海洋产业体系,以27个市级海洋重点项目为引擎,推动新兴产业崛起、传统产业焕新、未来产业蓄势,奏响向海图强的时代强音。
新兴产业崛起
5月24日,招商工业青岛船厂码头彩旗招展,82000DWT系列散货船首制船“SEA LYRA”交付仪式正在举行。随着汽笛长鸣,这艘总长229米、型宽32.26米的“钢铁巨兽”离岸驶向深蓝。
这场交付仪式意义非凡——作为招商工业并购重组青岛船厂后的首艘主流商船,它标志着这座拥有76年历史的老船厂重焕生机。
招商工业青岛船厂前身为国营青岛造船厂,始建于1949年,2010年搬到女岛片区。建厂以来,青岛造船厂共建造船舶600余艘,包含大型散货船、大型集装箱船、海洋工程支持船、公务船、客船及其他特种船舶,产品远销比利时、德国、日本、新加坡等欧亚国家和地区。
招商工业与华通集团的“强强联合”,不仅带来了品牌、技术和管理经验,更注入了智能化、绿色化发展的新动能。未来,这里将成为全国领先的主力商船建造基地,布局集装箱船、散货船、油船三大主力船型,加速实现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发展。
此时此刻,位于即墨区东部的中电建海上光伏项目正加速推进。作为目前我国首个渔业融合发展海上桩基固定式光伏项目,以及开放海域最大渔光互补示范类项目,其打开了绿色、可持续的能源转型之路。
据了解,该项目规划总装机容量115万千瓦,一期工程建设60万千瓦,于2024年10月获自然资源部用海批复,同年12月启动海上安装作业。项目采用桩基固定式设计,光伏平台在岸上组装基地完成拼装,每榀长60米、宽36米(面积相当于5个篮球场),重90-100吨,搭载690块光伏板,组装基地日产能达6榀。组装完成的平台经8海里运输至海上安装区,通过4根26米长固定桩打入海底13-18米实现稳固,设计使用年限27年。
“今年5月底,项目一期首批104榀光伏平台成功并网发电。”中电建青岛即墨海上光伏项目EPC总承包部生产经理陈方魁说,“目前日均每小时发电量约3.84万度,据测算,一期全部投用后年发电量将达10.7亿度,可满足23万户家庭年用电需求,节约标准煤约32万吨,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87万吨。”
可以说,无论是老船厂的转型升级还是海上光伏项目的快速推进,都充分显示即墨“大抓项目、抓大项目”的决心。今年以来,即墨区为推动海洋产业提质增效,建立海洋发展专项小组,制定三年行动方案、工作要点等,在海洋新兴产业领域持续发力,开展以商招商、产业链招商,签约引进东方电气北方总部等涉海项目7个。
传统产业焕新
蓝谷核心区桩机轰鸣,全国唯一国家级水下考古博物馆正推进基坑支护工程。现场展板上,博物馆的设计方案令人眼前一亮——建筑造型如波浪翻卷,寓意海洋文明的生生不息。
这座总投资5.2亿元、建筑面积4.08万平方米的博物馆,将集收藏、研究、保护、展示、教育、交流于一体。项目建成后,将有效集聚全国海洋考古资源,全国大量的珍稀出水文物将在该馆内永久展出。
与此同时,依托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,将设置国家考古研究中心展区、水下考古修复展区、水下考古巡展展区、青岛海洋考古展区四大展区,可以有效填补国家级水下遗产展示平台空白。
该项目的投入使用,将为青岛打造国际海洋文化名城建设培育新内核、提供新动力。即墨也将充分利用该项目进一步扩大城市文化旅游吸引力,打造文旅融合发展的“青岛标杆”。
沿海区域的发展离不开便利的海上交通基础设施,女岛港的建设开启了女岛片区发展的新篇章。
走进女岛港码头,两条改造扩建的泊位向前延伸,新增的码头设施已建设完毕。1978年,女岛港开始建设,后因经济发展需要,女岛港又经过多次扩建。随着汽车产业发展以及港区周边青岛汉缆、青岛宝鉴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,对港区扩大开放的需求日益迫切。2020年,即墨区启动女岛港升级改造。2023年,女岛港成为拥有两个5000吨级多用途泊位的贸易港口,年吞吐量达到100万吨。
“明年2月,这里将迎来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的验收,届时将对外开放。”建设方工作人员李雨沁表示。升级后的女岛港将满足国家一类口岸开放的条件,世界各地的船舶在口岸查验单位的监管下,可以自由进出和贸易,即墨周边的进出口业务也可从这里通关。
走进即墨女岛片区,沿疏港公路一路向南,以女岛港为中心的这片区域,招商工业青岛船厂、青岛宝鉴、青岛汉缆等项目依海岸线呈“品”字形分布,海上风电产业聚势成链。
当下,海上绿色能源产业加快崛起,对海运又提出了新的要求。根据规划,未来,女岛港还将新建一处专用码头,建设两个5万吨级和一个1万吨级泊位,以满足重型、大型海洋新能源装备运输需求。
未来产业蓄势
2024年11月,“蛟龙”号接受升级改造;2025年2月,完成水池实验;3月开展关键作业能力提升应用海试……“蛟龙”号是我国自主设计、自主集成的首台7000米级大深度载人潜水器。作为代表中国深潜实力的“国之重器”,“蛟龙”号承载着我国深海探测的梦想,也书写着海洋科研的壮阔篇章。
此次升级主要包括7000米级大容量、长寿命、高能量密度柔性锂电池系统和高效直驱型低噪直流推进等关键部件,同时优化液压系统、视像传输系统、作业工具包和故障诊断辅助决策等系统。“蛟龙”号升级后配装的推进器,桨叶由3片变为4片,通过系统结构调整提升动力,速度由原来的每小时2.5海里提升到3海里以上,并且实现了装备的国产化。
此外,为了更好地开展水下资源和环境探测工作,“蛟龙”号对灯光和观察系统予以升级。摄像设备升级为广视角、高辨别度的超高清视频设备,视频传输系统升级为更高效的视频传输系统,以便为后续的科学考察任务积累重要的视频数据。
勇闯近万米海底的“蛟龙”号,是青岛蓝谷海洋科研成果云集的缩影。在青岛蓝谷,众多承载着探索海洋奥秘,引领科技突破的“国之重器”,正引领蓝色浪潮。
依托崂山实验室、国家深海基地等“国字号”科研机构以及山东大学(青岛)等高等院校设立的校区或研究院,青岛蓝谷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的策源功能和支撑带动作用,科技成果不断涌现,如开启我国深远海养殖新纪元的“国信1号”大型养殖工船,全世界最早投入商业化运行且吨位最大的新建自主航行集装箱船“智飞”轮。
立足发挥区域特色优势、助推国家海洋强国战略,即墨区正谱写海洋特色产业新的篇章。未来,即墨将聚焦深海进入、深海探测、深海开发等关键环节,发挥科研优势加快前沿技术研发突破,推动深海装备与技术成果落地转化,努力打造海洋领域未来产业发展新高地。